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伟德bevictor中文版“紅色薪火”理論宣講團特推出“聆聽鐵人故事”理論宣講欄目,旨在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敢于善于轉化發展條件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是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胸懷全局、為國争光、為民族争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
宣 講 人
21數四吳儀
會戰初期,大慶油田生産建設急需大量木材。1961年10月,大慶會戰指揮部組織了一支由勘探、運輸、供應等11個單位共八百多人組成的隊伍,開進深山老林伐木、集材、運材。
勘探指揮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了一支青年突擊先遣隊奔赴林區。火車到達伊春站,已是晚上9點多鐘,離伐木區還有四十多千米,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裡的火車。附近客棧處處滿員,大家隻好露宿車站廣場,上蓋天下鋪地,在寒冷中他們三五成群靠在一起,用身體相互取暖。熬到淩晨三點,他們才乘上第一班通往林區的火車。
天剛破曉,火車到達了目的地,大家匆匆吃過早飯,就馬不停蹄地鑽進了林區。
“嗨喲!嗨喲!”号子聲打破了森林的寂靜;“嗨喲!嗨喲!”石油人的吼聲響徹在茫茫林海中;“嗨喲!嗨喲!”一棵棵大樹應聲倒下,不一會兒就堆積如山……到晚上收工時,林業局的老驗收員前來驗收丈量,面對眼前木材,他驚歎起來,他說:“林業局規定的指标是每人日集2立方米,你們竟每人日集4.2立方米,真是太能幹了,了不得,了不得!”他啧啧贊歎着,又摘下老花鏡,看着眼前這夥人說:“早聽說大慶職工幹勁大、覺悟高,今天一見,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呀!”
當晚,勘探指揮部青年集材突擊隊向勘探指揮部黨委發出報捷電報,說他們已勝利地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着,運輸指揮部三中隊的先導人員也奔赴上來,在林區探明路線和宿營地點後,運輸指揮部的30輛解放牌汽車浩浩蕩蕩地開進深山老林。哪裡有會戰,哪裡就有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很快上山集材的隊伍成立了臨時黨總支,并且及時組織開展了以運輸為中心的一條龍生産勞動競賽。
競賽一開展,大家就迸發出你追我趕的勞動熱情。剛幹兩天,就出現了人均集材6立方米、裝車25分鐘、卸車5分鐘的好成績。車輛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其中,有的車輛創造了日拉運木材10車次甚至11車次的高紀錄。
在那段時間裡,汽車司機為不影響出車時間,淩晨四點就起床烤車,早早地就出車奮戰。收集、搬運、裝卸的同志,無論天氣多麼嚴寒,都以堅強的意志拼搏在林海,他們節假日從不休息,就連元旦和春節,也是在深山老林度過的。
那年的集材,一直持續了半年多,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結束。半年多時間裡,共集山材2.8萬立方米,為當年油田全面開展礦區建設儲備了充足的木材。
宣 講 人
21數四吳怡
堅持試驗
1961年3月14日,國家經委召開會議讨論并同意了大慶油田呈報的《關于薩爾圖油田中部146平方公裡的開發設計方案》。
當年的4月到5月,會戰指揮部進一步完善了薩爾圖油田開發方案,并确定先在30平方千米的試驗區内開展“十大試驗”,為全面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現場試驗按不同區域選擇不同題目全面鋪開進行。試驗不久,注水井附近的油井都相繼見到效果,但有的高滲透油層卻發生了水竄,油井出現了過早的水淹情況,原定的“早期内部橫切割注水長期穩定高産”開發方針受到嚴重威脅。
沉默了幾天的康世恩,突然決定召開技術座談會,他說:“這次技術座談會,要找出解決水竄的辦法來。”在讨論了幾天幾夜都沒有找到辦法的時候,有個年輕人突發奇想說:“能不能像高樓一樣,在每一油層上開個窗戶,要注哪一層,就把哪層的窗戶打開?”這看似無稽之談,卻讓人們打開了思路,一番熱烈議論後,大家觀點集中起來:搞選擇性注水、選擇性堵水、選擇性壓裂的“三選”新技術應運而生。這個“三選”被拍闆之後,康世恩開始點将,指向了在蘇聯學過注水的劉文章:“你劉文章就叫劉三選,負責技術攻關工作。你要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指揮車流那樣,把水指揮到油層裡去,需要多少就注多少。”
這年冬天,劉文章調集了12個作業隊及鑽井隊,在試驗井上進行複雜的技術試驗。現場試驗最緊張的時候,正是冬季最冷的時候。零下30多度的嚴寒裡,雖然操作工人弄得滿頭、滿身都是油污和冰水,卻還樂觀地編着順口溜說:“身穿冰結淩,寒風吹不進;幹活出大汗,心間暖如春。”然而,試驗結果卻同人們期望的相反:卡瓦式封隔器下到井裡,有七口井卡住了,取不出來;皮碗式封隔器下到井裡,起不了堵塞作用;還有一口井封堵水層時,連油管封在一起,油井報廢了……這種情況,讓劉文章等人的心裡猶如壓上一塊石頭那麼沉重。
餘秋裡部長及時趕到現場,鼓勵大家說:“失敗了不要怕,要善于總結經驗……如果需要月亮,我也給你們去摘。”
餘部長的話讓大家心裡立馬亮堂起來。試驗隊伍總結了經驗教訓後,接着又開始了新的走向成功的試驗。
宣 講 人
21數四周樂
提起采油二部機械廠的哈文良小組,熟悉這個組成員的人都笑着稱他們為“愛财迷”,說他們算計起來,連“一厘錢”都計較。原來,大家所指的是他們在工作中,時時處處注意勤儉節約,出了名的精打細算,發揚“一厘錢”精神,為國家節約每一寸鋼闆。
一次,鍛工班做鍛爐的爐鼻子和爐門,需要長15米直徑18毫米的鋼筋和兩塊30多毫米厚的鋼闆。接過料單,哈文良他們開始琢磨起來:廢料堆裡還有許多鋼筋頭,為什麼不把它們利用起來呢?
于是,大家你一根、我一截,在廢料裡找出了一些符合要求的鋼筋頭。把這些指頭長的鋼筋頭一根一根接成15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隻要能節約材料,他們誰都不怕麻煩,既細緻又保質保量地焊接着,很快解決了15米鋼筋材料的問題。接着,小組成員又找到兩截管子頭,用氣焊割開,然後燒紅展平,正好代替了所需的兩塊鋼闆。
一天,哈文良小組的材料員祁忠榮要下130個水井鏡孔闆的料。按照圖紙的要求,他找來一塊鋼闆。第一次按尺寸畫圈時,祁忠榮發現鋼闆不夠用,他并沒有馬上下料,而是開始重新計算,合理布局,這樣計算的結果發現鋼闆四周還剩一點點餘邊。于是,他第二次畫圈時便向外擴了擴,剛好能下130個料。按說祁忠榮這樣做,已經夠節約了。
但他還是不肯罷休,他想,鋼是國家的寶貴财産,是人民的血汗,能省一點是一點,能節約一點就再節約一點。于是,祁忠榮又蹲下身來,前看後看,邊看邊琢磨,他發現原來的下料法是圈對圈,橫豎成行,圈與圈之間的空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通過一遍遍地測量和設計,他最後改用圈對空的環套下料法,竟節約了1.3平方米的鋼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