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伟德bevictor中文版“紅色薪火”理論宣講團特推出“聆聽鐵人故事”理論宣講欄目,旨在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敢于善于轉化發展條件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是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胸懷全局、為國争光、為民族争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
宣 講 人
21數四汲傳宏
人拉肩扛運鑽機
1960 年 4 月 2 日,聽說鑽機到了,不等天亮,王進喜就帶領 1205 隊職工跑步 15 華裡來到車站。可一到車站,王進喜和工人們馬上遇到了難題:車上是一車皮一車皮的幾十噸重的鋼鐵大件,沒有吊車、沒有拖拉機,車下隻有 30 幾個西北漢子,怎麼卸車,怎麼搬運,怎麼安裝呢?王進喜把全隊集合起來,問在朝鮮打過仗的支書孫永臣:“我沒有打過仗,你說若是在戰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是上還是退?是打還是坐下來等?”孫永臣說:“隻能進,不能退;隻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王進喜接過話來說:“對!我們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隻能上,不能退;我們不能再等了,新疆、四川的鑽機不是也卸下火車了嗎?沒有吊車。我們 37 個人就是 37 部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有胛子,螞蟻搬山也要搬。我們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卸車搬運安裝,早開鑽。我們大家看看行不行?”“行!”全隊民口同聲道。“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說完,甩掉老羊皮襖,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推的推,拉的拉……棕繩把手勒出了血,肩膀被壓得又腫又痛,可是誰都不在乎,許多人都脫掉了棉襖,隻穿一件襯衣,大家臉上、身上全是汗水,熱氣騰騰。全隊職工從 2 日早上 7 點一直幹到 3 日淩晨,将 60 多噸重的井架全部運到薩 55 井井場。這時鑽機安裝的難題又擺在了 1205 隊面前。隊黨支部當即召開會議決定在沒有吊車的情況下,靠人拉肩扛高速安裝鑽機。隊長王進喜在全隊工作動員會上代表黨支部向大家高聲說:“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把鑽機安裝起來。我們國家現在有困難,我在北京參加群英會時,看到汽車背的煤氣包。國家沒有油,外國卡我們的脖子,帝國主義封鎖我們的國家,千困難、萬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我們石油工人是國家的主人,就得想辦法把鑽機安裝起來。我們要幹出樣兒來給外國人看看!“王進喜的一席話說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大家以撬杠、大繩、木頭、鋼管為工具,人拉肩扛苦戰 3 晝夜,巍峨的鑽塔終于屹立到薩 55井的場位上。
宣 講 人
21數四周樂
有一種感動,曾經讓我們憶苦思甜;有一種精神,曾經讓我們甩掉了國家石油落後的帽子,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石油工業的靈魂,是啟人思索、催人奮進的精神支柱。
今天為大家分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經典故事
轉業軍人黃友書參加會戰後,叫幹啥就幹啥,先後幹過瓦工、保管,喂馬、喂豬,哪樣工作都幹得踏踏實實,任勞任怨,人們都稱他是革命的老黃牛。
1961 年初,已經在機關房産維修隊當班長的“老黃牛”黃友書,注意到工友們穿的鞋,有的底兒掉了,用鐵絲攏着;有的幫兒脫了,用繩子牽着,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次,他到井場上去施工,看到 11 名鑽工竟然沒有一個穿的鞋是好的,不是掉底兒,就是漏幫兒。當年,他在部隊曾為戰士修過兩年鞋,他想,戰士沒有鞋穿不能行軍打仗,工人沒鞋穿也搞不好生産。于是,他向領導提出為會戰職工修鞋的想法,得到領導贊賞。
從 1961 年 4 月,黃友書開始正式為職工修鞋。他身背一個工具箱,手拎鞋拐子,“幹打壘”的屋檐下、職工的宿舍裡、井場、采油隊,每走一處,他就把一處的鞋修理得整整齊齊、結結實實。有一天,他步行 10 多千米,走到 1202鑽井隊,一天就為鑽工們修鞋 32 雙;轉天又來到 1205 鑽井隊,一天修鞋 28 雙。鐵人王進喜握着老黃的手連聲說:“謝謝你,真是太感謝你了!鑽井工人們穿上你修好的鞋,幹勁更大了!”
每到晚上,他還要走家串戶為職工家屬修鞋。黃友書以老黃牛的精神修鞋的事迹,在油田傳為佳話,引起油田領導的重視,會戰工委決定批給他一個舊闆房,讓他正正規規地開了個修鞋鋪,還明令各食堂把豬皮都送給黃友書用做修鞋。有了修鞋鋪,黃友書幹得更來勁了。他在修鞋崗位上一幹就是四年,四年時間裡,他共為會戰職工修了 20000 多雙鞋,連年被評為會戰标兵。
宣 講 人
22數二楊舒婷
戰勝嚴寒站穩腳跟
1960 年,松遼會戰剛進入 6 月,會戰工委就開始考慮隊伍如何過冬的問題了。那時,大慶的冬天最冷時可達到零下 40 攝氏度。一到冬天,當地老百姓都在家裡貓冬,所謂“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在如此嚴寒的地區,如果沒有防禦手段,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工作和生活的。當時,有人主張在入冬前,把隊伍和設備撤到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等來年春天再上來。
如果這樣做,會戰的有效時間隻有 6 個月左右,就會使會戰變成拉鋸戰、消耗戰。為早日把油田拿下來,會戰領導研究決定:這次會戰隻許上,不許下!隻許前進,不許後退!然而,不許後退,就必須得有遮風避寒的住處。會戰工委發現,當地居民住的“幹打壘”土房子,冬暖夏涼,而且施工簡單,易于搭建。于是會戰工委就作出決定,迅速在油田掀起一個建“幹打壘”的熱潮,打響了“過冬突擊戰”。上至部長,下至工人,男女老少齊上陣。當時會戰不能停,“幹打壘”也不能停,所有的人都是下了班就卷起袖子動手挖土打夯,挑水和泥,脫坯抹牆,一起建房子,整個油田都幹得熱火朝天。經過 120 天的日夜奮戰,全油田共完成了30 萬平方米的“幹打壘”,在荒原上第一次出現了一批新的村落,當年就實現了“人進屋、機進房、菜進窖、車進庫”的目标。“幹打壘”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産物,它體現了白手起家、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
當時建造 30 萬平方米幹打壘隻用投資 900 萬元,如果建成磚瓦結構的房屋,大約需要 6000 萬元。大慶人在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為國家節省了半個多億的資金。後來在新華社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中,有這樣一段載:“看到了‘幹打壘’就像看到了當年的延安窯洞;來到大慶,就像回到了戰争年代的延安。”就這樣,大慶人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建起了一棟棟為會戰隊伍禦寒取暖的“幹打壘”,實現了會戰工委提出的“會戰隻許上,不許下!隻許前進,不許後退!”的口号,從此會戰隊伍戰勝了嚴寒,站穩了腳跟,為拿下大油田搶得了先機,加快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