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伟德bevictor中文版“紅色薪火”理論宣講團特推出“聆聽鐵人故事”理論宣講欄目,旨在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敢于善于轉化發展條件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是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胸懷全局、為國争光、為民族争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
宣講人
2021級數學四班張雪菲
鐵人故事(十三)
1960年,馬德仁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帶領的1202鑽井隊,在大慶石油會戰中樹立了标杆、刷新了紀錄,先後超過了蘇聯格林尼亞功勳鑽井隊和美國王牌鑽井隊的紀錄,被人稱為“永不卷刃的尖刀”。
馬德仁帶隊到大慶打第一口井時,由于對地層不熟悉,指标、措施不好定,他就發動職工邊打井邊注意了解地層情況,然後根據實際變化定出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每口井打完後,他又發動大家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也是從那時起,每口井從搬家安裝到完井再搬家,他都寸步不離井場,親自指揮。
以前打井,打深了就不敢用清水鑽,怕井噴影響鑽井速度。帶着這個問題,他在井場召開司鑽會,發動大家出主意。經過讨論,商議采用每口井在标準層深度以上用清水鑽井,這個辦法創造了月“三開三完”、四開四完”直至“六開五完”的紀錄。
過去搬家,四個班一齊上,人力施展不開,還耽誤工人們休息。“咱是高危行業,弟兄們休息不好可不行!怎麼辦才好呢?”馬德仁認真思慮過後提出:井隊搬家時,兩個班負責搬設備、鋪平道路、挖泥漿池……兩個班休息準備開鑽措施。這樣,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大夥也能正常休息,創造了當日搬家、當日開鑽的新紀錄。
一年四季,不管刮風下雨,地凍天寒,馬隊長總是堅守在井場。鑽井中出現什麼問題,他第一個爬上鑽台去查看、處理。當時,井場離駐地很遠,每頓飯都是炊事員送到井場。他總是讓其他同志先吃,自己替司鑽、副司鑽頂班,等大家都吃完他才吃上幾口涼了的飯菜。
一次,寒流襲來,氣溫突然下降造成泥漿泵上水管線凍結,鑽井無法進行。在這緊要關頭,馬德仁毫不猶豫,破冰跳進泥漿池清理上水管線的蓮蓬頭,棉衣被泥漿浸透,成了冰的铠甲。奮戰幾小時之後,直到故障排除,他才回去換衣服。當時1202鑽井隊打井多,工作量大,個别人想調離這個隊。看到馬德仁這樣幹工作、這樣對待隊員,都改了主意:“馬隊這麼拼命幹,我們還有啥說的,不走了!
宣講人
2021級數學四班周樂
鐵人故事(十四)
牛棚夜雨
大慶油田發現後,餘秋裡、康世恩和石油工業部其他黨組成員,都深知開發這個陌生的罕見大油田的正确認識,隻能從實踐中來,更離不開領導層、決策層和決策機關親臨一線的調查研究、實踐探索,把領導和決策指揮機關盡早從安達轉移到薩爾圖,就顯得更為迫切。
在薩爾圖立足的第三探區指揮部,就毫無疑義地成為石油工業部主要負責人到油田調查研究的唯一一個落腳點。不久,餘秋裡和康世恩就從安達搬過來了。宋振明要把三探區指揮部住的那棟牛棚讓出來,餘秋裡不同意。
在這棟牛棚的邊上有一圈“幹打壘”高牆,原來是種牛傳宗接代的場所,因而徒有四壁沒有房蓋。餘秋裡轉了一圈,看中這個地方了。于是找人來架上房梁,鋪上檩條蓋上草頂,用草簾子當隔牆,隔成三間小屋,分别作為卧室、會議室和秘書的住處。康世恩住的也是同一樣式。
那年,薩爾圖的雨,來得出奇的早,也超乎尋常的大,可以說是陰雨綿綿。牛棚的草頂,弄得不合乎規範,幾乎遇雨就漏。餘秋裡和康世恩住的牛棚,飽受屋漏之苦。臉盆、茶缸子、水桶……凡是能用來接漏水的家什都用上了。
“滴滴答答”,不緊不慢,響聲不斷。深夜兩點多了,餘秋裡的床已經挪了三次了,可仍不能入睡。在剛挪過來的床上躺下,屋漏也跟着來了。在被子上放上一個水桶、一個臉盆、再加上一個茶缸子,随着“嘀嗒”聲入睡,可沒睡幾分鐘,又不行了,漏的地方太多,接水也接不過來,隻好喊來秘書,再挪床。
到清晨四時,又挪了四次。但不論挪到哪個角落,依舊難以安生。餘秋裡部長索性披上雨衣和衣而坐,迎接晨光的到來。三十年後,在餘秋裡寫回憶錄時,對這種“牛棚夜雨”的遭遇,依然記憶猶新。他還風趣地說:“那真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外面不下,屋裡還下。鞋子像小船漂起來,臉盆裡跳出小青蛙……”
宣講人
2021級數學四班吳怡
鐵人故事(十五)
會戰之初,大慶油田生産建設急需大量木材。1961年10月,大慶會戰指揮部組織了一支由勘探、運輸、供應等11個單位共八百多人組成的隊伍,開進深山老林伐木、集材、運材。
勘探指揮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了一支青年突擊先遣隊奔赴林區。火車到達伊春站,已是晚上9點多鐘,離伐木區還有四十多千米,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裡的火車。附近客棧處處滿員,大家隻好露宿車站廣場,上蓋天下鋪地,在寒冷中他們三五成群靠在一起,用身體相互取暖。熬到淩晨三點,他們才乘上第一班通往林區的火車。
天剛破曉,火車到達了目的地,大家匆匆吃過早飯,就馬不停蹄地鑽進了林區。
“嗨喲!嗨喲!”号子聲打破了森林的寂靜;“嗨喲!嗨喲!”石油人的吼聲響徹在茫茫林海中;“嗨喲!嗨喲!”一棵棵大樹應聲倒下,不一會兒就堆積如山……到晚上收工時,林業局的老驗收員前來驗收丈量,面對眼前木材,他驚歎起來,他說:“林業局規定的指标是每人日集2立方米,你們竟每人日集4.2立方米,真是太能幹了,了不得,了不得!”他啧啧贊歎着,又摘下老花鏡,看着眼前這夥人說:“早聽說大慶職工幹勁大、覺悟高,今天一見,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呀!”
當晚,勘探指揮部青年集材突擊隊向勘探指揮部黨委發出報捷電報,說他們已勝利地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着,運輸指揮部三中隊的先導人員也奔赴上來,在林區探明路線和宿營地點後,運輸指揮部的30輛解放牌汽車浩浩蕩蕩地開進深山老林。哪裡有會戰,哪裡就有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很快上山集材的隊伍成立了臨時黨總支,并且及時組織開展了以運輸為中心的一條龍生産勞動競賽。
競賽一開展,大家就迸發出你追我趕的勞動熱情。剛幹兩天,就出現了人均集材6立方米、裝車25分鐘、卸車5分鐘的好成績。車輛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其中,有的車輛創造了日拉運木材10車次甚至11車次的高紀錄。
在那段時間裡,汽車司機為不影響出車時間,淩晨四點就起床烤車,早早地就出車奮戰。收集、搬運、裝卸的同志,無論天氣多麼嚴寒,都以堅強的意志拼搏在林海,他們節假日從不休息,就連元旦和春節,也是在深山老林度過的。
那年的集材,一直持續了半年多,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結束。半年多時間裡,共集山材2.8萬立方米,為當年油田全面開展礦區建設準備了充足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