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伟德bevictor中文版“紅色薪火”理論宣講團特推出“聆聽鐵人故事”理論宣講欄目,旨在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敢于善于轉化發展條件的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是精神;讓數科學子繼續大力弘揚大慶人胸懷全局、為國争光、為民族争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
宣講人

2021級數學四班汲傳宏
鐵人故事(一)
1960 年 5 月,二探區的一口井發生井噴事故。井口噴出的油氣水柱足有 10 米多高,咆哮着沖天而射,像脫缰的野馬。叫人不敢接近。井場油氣彌漫,讓人感到透不過氣來。高大的井架陷入地下,井場周圍已被泥漿、油水浸沒。
為了搞清出氣的層位,制服井噴,必須首先取得氣樣進行化驗分析。可是井口周圍沒膝的泥漿和松軟的泥沙,井口咆哮而出的油氣水柱時刻威脅着人的生命安全。派誰上呢?
這時一個書生模樣的小夥子勇敢地站了出來,他要求擔當這一艱巨而又危險的任務。
這個小夥子叫田光道。田光道是 1955 年北京地質學校畢業的年輕技術人員,就在發生井噴前不久,他抱着為油而戰的雄心。由川中趕到大慶來參加石油會戰。到了戰區放下行李,連手續都沒有辦,就跑到井上投入了夜以繼日的緊張戰鬥。這次井噴他正好在井場,就要求擔負上井口取氣樣的任務。隻見他卷起褲腿,趟過泥水,一步一步地靠近井口。此時的井口吼聲如雷,油水似雨。連取了兩瓶氣樣後,田光道已經感到頭暈耳嗚,身子一晃,險些摔倒。外面的同志看到後,忙催他回來。可他朝大家擺擺手,堅持着。奮不顧身地又取了第三瓶氣樣,這才搖搖晃晃地離開井口,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宣講人

2021級數學三班王彩玉
鐵人故事(二)
1961 年夏季技術練兵開始以後,汽車修理廠領導決定重點攻關解決汽車修理中的一些技術難題,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汽車缺少軸瓦,廠裡澆出的軸瓦因合金配料不易掌握而質量不高,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汽車将因沒有合格的軸瓦而“趴窩”。
困難時刻,汽修廠引擎工段剛剛調來的六級銅工李子正,毫不猶豫地獻出了他用 30 年心血練出來的澆瓦絕招,為油田救了急。
李子正 13歲時就當學徒學習澆瓦技術,那時資本家不讓教,隻學到一點手藝。新中國成立後,他到玉門汽修廠當銅工,黨組織送他學文化,他認了字,能看懂技術書,真正掌握了澆瓦技術。1950 年,他為部隊修戰車,刻苦研究合金材料配合比。開始時,加鉛澆出的軸瓦質量不高,他就用老伴的銀耳環、銀手镯和家裡的零散銀做試驗,後來他改用錫來代替試驗。經過上百次試驗,終于摸索出“增錫減銻”澆瓦方法,澆出的瓦内柔外剛,質量優良,被人稱做是“絕招”。
一般人“絕招”是不輕易外露或者傳給别人的,可李子正卻把自己保存多年的軸瓦合金标本拿出來,供大家觀察分析。他還同大家一起研究配料比例,提高質量;把自己從玉門帶來的筆記交給學徒們看,給他們講知識,說原理。在操作中,他反複講解,手把手耐心地教,一次不行兩次、三次,直到教會為止。經過他精心培養,有三人很快出師,都能澆出質量過硬的軸瓦。技術難關解決了, “趴窩車”一輛輛都出了廠,保證了會戰的急需。
李子正無私獻絕招,為大會戰立了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瓦片李”。在油田召開的“敬師會”上,一位領導表彰他無私獻技的奉獻精神,在表揚聲中,“瓦片李”師傅說:“一個人本領再大總是一個人,隻有大家本領都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後來,在有關領導倡議支持下,汽修廠還辦起了“瓦片李工廠”,由李子正當廠工,他把澆瓦技術傳授給了更多的人,傳到了更多單位。
宣講人

2021級數學四班吳儀
鐵人故事(三)
1964 年的施工黃金季節,工程九中隊擔負了一座轉油 站的土建任務,為了高質量完成任務,中隊所有幹部都下基 層參加勞動,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中隊長劉玉春來到了拌灰組。一天,他發現有一鍋沙漿 配錯了,按規定,挑漿的人必須對沙漿标号進行檢查,發現有問題就返工,可力工老蘇挑上就走。他當即批評了老蘇。第二天,劉玉春又觀察到組長小常把沙子鬥數量錯了,老蘇給他指出時,小常雖然返工了,卻滿臉的不在乎。劉玉春想,問題在于拌灰組對沙漿質量不夠重視,必須得從根上解決。第三天,劉玉春和小常一起勞動時,發現小常又把沙子鬥數量錯了,便把小常和老蘇叫到一起開了個小會,他給小常講了保證沙漿質量的重要性,講了怎樣認真按百分比标準配料。然後誠懇地對兩個人說:“工作難免有錯,隻有思想上重視才能按要求辦事,咱們可都要把住質量關,負起責任來呀!”兩個人都承認了錯誤并表态說:“隊長,歡迎你随時再查。”
小常和老蘇認識提高了,其他人思想通了沒有?第四天,劉玉春看到小常幹得很認真,老蘇也檢查得很仔細,可快到午間時,拌灰工老梁多量了一鬥沙,把配合比搞錯了。這回沒用劉玉春出面,小常召開了現場會,他先是檢讨了自己對質量的忽視,同時也批評了老梁。
劉玉春看出老梁思想上還有疙瘩,便利用午休時間找老梁聊天。老梁說:“砌這麼多牆,我沒見因沙漿配合比不對裂了的!”劉玉春聽出老梁還不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耐心地給他一步步講解,最後說:“你多量一鬥沙,沙漿的标号小了,強度不夠,牆的壽命就要縮短,能用 100 年的,可能隻用 80 年,這嚴重後果幾年内看不出來,但後患無窮!”老梁越聽越明白,心悅誠服。
劉玉春第五次去拌灰組上崗,觀察一上午,拌了九大鍋沙漿,配合比一點也沒錯,當晚他在全中隊會上表揚了他們。從那以後劉玉春又抽查了五次,再沒發現有錯,大家都能嚴格按照标準工作。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好比上樓房吧,沒有梯子怎麼能上去呢,得創造條件,自己動手搞個梯子就上去了。我們幹什麼事情先不要怕困難,先動手幹上去。這是因為困難也有兩重性,你軟它就硬,你硬它就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