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嚴實作風專版
大慶優良傳統——“要有“三股氣”
對一個國家來講,就要有民氣
對于一個隊伍來講,就要有士氣
對于一個人來說,就要有志氣
王進喜身上是如何體現“三股氣”的?
眼下,就在準備4月9日至11日召開的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讨論大會的大政方針,發出學“兩論”的決定,隻有“怎樣培養和鍛煉一隻拖不跨、打不爛,能夠壓倒一切困難的過硬的職工隊伍”這個問題不太有底,主要是沒有發現和确定一個代表會戰發展方向的好典型,用這位獨臂将軍的軍事語言來說就是還沒有确定下喊着“跟我上”沖向敵碉堡的會戰先鋒。
餘秋裡一貫認為,作為一個民族要有民氣,一個隊伍來要有士氣,一個人要有志氣。而要樹立這三股氣,一要靠領導嚴格要求不斷培養,二要有好的典型來帶。目前會戰隊伍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幹部一下火車不問任務,不管隊伍,先打聽中竈在哪裡。有的井隊遇見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坐等條件,等吃等住等吊車等拖拉機等材料等鑽頭等專業隊配合……竟有18個“等”。他十分渴望有一個典型能夠用行動、用事實來回答在困難面前應當怎麼辦這個及其尖銳的問題。
正在他苦苦思索和尋覓的時候,薩中指揮部來彙報“鐵人”王進喜的事迹。
他立刻想起王進喜“争上白楊河大鬧調度會”,創造月上5千高紀錄,群英會蹲在沙灘哭,座談會上争着來會戰的事情,特想聽聽這個老标杆會戰才來這麼幾天有了什麼新發展。當聽到王進喜下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首先就問“三句話”時,餘秋裡想這不就是對問“中竈在哪”的有力批評嗎?當聽到王進喜喊出“有也上,無也上,天大困難也要上”時,餘秋裡想這不就是領導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思想的翻版嗎?當聽到王進喜說“這像打仗一樣,隻能上,不能等”帶領工人卸火車時,餘秋裡想這對那“18等”是多麼有力度的批判啊!當聽到王進喜帶領英雄的5隊喊着“咱們一聲吼,地球也發抖”靠人拉肩扛搬運和安裝鑽機時,老将軍的雙眼變得模糊了,好像看見了當年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戰士沖殺的身影……和平建設中可能不用拼刺刀,但不能沒有拼刺刀的精神,有了王進喜那股狠勁猛勁,不愁會戰打不上去。王進喜代表大會戰的方向,鐵人就是我們的旗幟。我看可以下決心,大會戰的第一個英雄就樹他,名号就借用房東大娘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叫他“王鐵人”。第一次技術座談會加個内容:号召全體參戰職工學習王鐵人。
會上,餘秋裡說:“鐵人來自大會戰,大會戰需要鐵人。有了這樣一批人,困難再大會戰也能打上去,必然奪得勝利。我們要人人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都來做鐵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把貧油落後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為大會戰立功!”
面對這樣隆重的表揚,王進喜一點也沒有想到,他立志要把井打的更好,扛起肩上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