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人:趙一霖
2021級數學與應用數學二班
王進喜,出身于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靠讨飯為生,十五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鑽井工人。王進喜異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鑽井工作中。他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積極改進鑽井技術,由他帶領的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五千零九點三米的全國最高紀錄,并榮獲石油工業部頒發的“鑽井衛星”紅旗。
1960年3月15日,一列破舊的火車轟鳴而過,載着王進喜和他的1205鑽井隊,日夜兼程地從甘肅玉門油田趕到大慶,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在此拉開序幕。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着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車,王進喜第一句話就問:“鑽機到了沒?我們的井位在哪裡?”終于,鑽機運到了!大家欣喜若狂。王進喜等不及天亮,就興沖沖地帶領工友們到車站取鑽機。一到車站,滿頭大汗的大夥兒傻眼了——六十多噸重的鑽機,沉沉地躺在車廂裡,挑釁似的冷冷對着大家。沒有吊車也沒有拖拉,隻有幾輛解放牌汽車,大家議論紛紛,焦急地想着辦法。王進喜果斷地對大夥兒說:“同志們,眼下我們的困難還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坐着等,我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就算用大繩拉,用肩膀扛,我們也要把鑽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安裝,早開鑽!大家看行不行?”“行!”工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
在王進喜的指揮下,鑽機被拆成幾大件,用方木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手掌被棕繩勒出了血,肩膀被壓得又腫又痛,大家都沒有吭一聲。就這樣,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硬是把六十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運到十五裡外的井位上,讓四十多米高的井架終于在茫茫荒原上矗立起來。
1960年4月,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在一次意外中,王進喜的右腿被滾落的鑽杆砸傷。他顧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就連夜回到了井場。誰知,第二口油井正發生井噴,沒有重晶石粉,隻能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到泥漿池底,起不到作用。緊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紛紛跳進泥池。經過三小時多的奮戰,井噴終于被制服了。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領着工人沒日沒夜地幹,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一口,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了,而蘊藏在他身上的“鐵人精神”也傳開了,一直激勵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我們石油人奮勇前行。(撰稿:陳彥男 審核:夏麗娜 編輯:張鹭)